作者彙整: 九條凜

京西暮雨

柳外輕雷池上雨,雨聲滴碎荷聲。
小樓西角斷虹明。
闌干私倚處,待得月華生。
燕子飛來窺畫棟,玉鉤垂下簾旌。
涼波不動簟紋平。
水精雙枕畔,傍有墮釵橫。
—————–《臨江仙》

  北京這幾天總是陰雨綿綿的,有時還伴著些雷鳴,從早晨嘩啦啦的下到晚上,讓人一出門,便沾一腳泥水。

  正巧趕上這幾天我偶染風寒,就順水推舟的在屋裡多睡覺了。

  睡的昏昏沉沉間,就做起白日夢來,遙想小時候,但凡是有雨,我就搬了馬扎,爬到窗台上,倚著窗子,隨便拿本什麼書,學著古人賢仕的樣子,伴雨獨閱。聽著外面大顆雨珠打在石磚地上、看著偶爾幾個人打著黑布打傘匆匆跑跳而過,烏漆漆的天上打下幾個閃,掠在書面上,屋裡時昏暗時亮堂,頗有一番滋味。

  或是在別處,和幾個小友在院子里,從些倉庫草堆里翻出些麻布袋、紙箱一類,堆砌起來,幾個人鑽到裡面,就跟露營帳篷似的,心裡霎時有了幾分暖意和自豪感,覺得自己似乎也能「蓋房子」了。待到雨過天晴,從家背著書包上學時,發現院子那堆早被雨沖爛的蝸居已經不知被誰清理了……

  今天,出去吃飯回來的路上,心裡一衝動,爬上園子里山丘上的亭子,往西望去,遠處的香山連綿,此起彼伏;近處,清漪園的佛香閣,跟海市蜃樓似的,飄悠悠的時隱時現,想起了杜牧的《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現今雖不是春雨,但小橋流水、松林幽徑、亭台樓閣在這京城的夏雨里,就更有味道了。

  暮色漸濃,不知哪日這雨啞然停止,夕陽斜下,被楚楚的雨剛沖刷的紅瓦青磚披上金黃蓑衣,這北燕薊之地,七八百歲風雲變幻,王朝更替,那塌斷半截的虎皮城牆上,是否還記得牆下的戰火喧囂?是否還記得百年以前,同樣有人站在這亭下看的那場「殘勢傍樓斜」的夏雨呢?

★★★★★★★★★★★★★★★★★★
★    注 意         ★
★                ★
★  本文由木匠撰寫,      ★
★  聯合刊登於Lucifer空間   ★
★                ★
★★★★★★★★★★★★★★★★★★

讀《學記》有感

  要想不沾上以一概全(一竹桿打倒一船人)的毛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我們發現某個人的某一缺點時,往往就看不到他的優點了。這種情況實是由於自己的偏見所致。如發現自己有著這種毛病,自己在下判斷時就不容易陷入先入為主之中去,從而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煩惱。《學記》主要論述學習和教育的意義,教學的原則、方法、經驗、教訓及學校設置等。由於時代不同,如不從精神的角度來看待它,很容易給其中某些觀點戴上「封建」的帽子。
  
  《學記》一開始就強調通過教育可形成良好的習俗。一個地方如有良好的習俗,個人如違背了這習俗,就會受到眾人的排斥,個人如不作出改變,就難以在這地方呆下去;而不良的習俗,無異是自取滅亡。由於習俗是眾人的情緒傾向,是非理智的,即使是良好的習俗,有時也會扼殺優秀的個人,這一點是無法避免的。人人皆可成佛,但成佛者有幾何呢?不過,良好的習俗是集體生存的基礎,這一點是無可非議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人之初,就如一塊璞玉,需要經雕琢,才能成為有用之人。這看起來似乎有點道理,但略一思索,就會發現其中有二點須注意:一、如果工匠的技藝低劣,結果會怎樣呢?二、工匠的技藝從何而來呢?

  最高明的工匠必然會視璞玉的質地來加工,最高明的教育方法亦要按照個人的特性來展開,如何發現個人的特性呢?和氏璧與九方皋相馬的故事道出了這方面的困難。
  
  有人說,讀史可以明智。可我們無法回到歷史事件的發生的年代之中,如果憑文本和文物來推測歷史事件如何如何,跟讀菜譜解饞沒有什麼分別。教育時亦要注意這一點。「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假若教師墨守成規,忽略了學生和時代的變化,很容易就會誤人子弟。身為教師,要求學生努力學習,自己不努力,學生就會覺得教師的言行不一,對教師生出鄙視之心。如上級對下級訓話,上級一派空言,無論講得多麼有理,下級事後就忘記或是抓住其中一兩句當笑柄。
  
  古代教學,教育過程是循序漸進,低年級的學生分析能力差,要他們多聽,少向他們發問,這是為將來解答問題打基礎;高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讓他們心生疑問,督促他們自己去尋找答案。對學生的最高要求則是: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在處理事務上有獨到的見解,而不違反師訓。這不單是對學生而言,對教師也一樣吧。

  雖時代變化,學生所學內容亦有所異,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方法古今相去不遠,就如小偷所偷的東西古今有異,卻同樣令人討厭一般。現代的教育專家提出情商教育比智商教育重要,過去亦然。如先秦的一些經典著作,就強調「道」的重要,「道」離不開悟,悟是對自身情感的體會,自身情感與道德密不可分。一個人如能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是什麼,就會自發地朝著這個目標不斷努力。這既是過去的教育目的,亦是現代教育的目的,這個目的就是將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出來。如重技輕道,不單技難臻大成,亦與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相背。孔子雖不懂耕作方面的學問,卻能從老農所提出的觀點進行分析,並加以指導。這是就是對教師的要求。
  
  我們有時會用「宗教的虔誠」來形容那些在不同的領域極為執著的人,這種執著是在極為強烈的責任心的督促下所產生的;而這種責任心涉及到一個人的天賦及後天環境的影響。教師如對本職工作缺乏熱誠,在教學時就會「照書講命」,只講求教學內容而不顧學生是否理解,令到學生不得要旨又怨恨老師,苦於學習困難而不知道學習的益處,結果是「左耳聽,右耳出」。相信每個在學校就讀過的成年人對這一點都有所體會,而畢業數年的大學生反觀一下亦會發現——讀大學時所學的知識因為在工作中用不上有很多被遺忘了。
  
  有天早上,碰到一對夫婦送自己的孩子到隔壁的託兒所,孩子死活都不肯進入託兒所的大門。我對他們說:「你們問一問孩子,是不是昨天受到老師的斥責?」他們一問,果然如此。無論兒童還是成年人,皆有自尊心,如要別人認同自己的觀點,必須先尊重別人,無論對方是什麼人。尊重的是建立在對人性理解的基礎上的。我們不難發現這一現象——不少人在口頭上說出一大堆有關逆反心理的例子,可這些例子中往往少了自己。
  
  《黃帝內經》曾闡釋養生的重要性。養生就是防止疾病產生,是一種未雨綢繆的做法。教學亦然,在學生的邪念未出現的時候,就禁止它繼續發展。當學生提出疑問時,教師內心應心生歡喜,適時引導;而讓學生辯論則可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十一世班禪的日課中就有「辯經」一項,其目的是讓學生相互間進行切磋,教師可從中發現學生的特點和作出適當的指導。

  「和為貴」眾所周知,而不通過鬥爭就無法達成和諧,辯論鬥爭大概比用飛機大炮來進行鬥爭要好吧。
  
  人與人之間的互為影響對人的成長最為重要,人們所說的環境影響,多是針對這一點而言,「孟母三遷」中的遷居動機就是出於此,交朋識友擇師的重要性亦然。現代教育的普及,教師隊伍龐大,良萎不全的現象在所難免,所以,我認為抨擊某些教師的素質低下,不如提高自身修養重要。提高自身修養,無形中就會影響到身邊的人。讀幾本好書,不如交一個好的朋友。當然,找幾本好書比找一個好的朋友容易得多。
  
  禪宗有「當頭棒喝」之說,《學記》中亦有這樣的說法,這跟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竅門」、「點化」、「引導」的意義一樣。如果將自己親身經歷、印象深刻的事深入分析,就可以懂得以上的道理。
  
  「老師在學問上沒有獨立見解,預先記住書本中的內容,以備學生提問,這樣的學問是不夠資格做老師的」,有獨立的見解,才能減少陳詞濫調的出現,什麼是說教呢?不就是陳詞濫調的另一種說法嗎。幾乎所有人都不喜歡別人的陳詞濫調的,對陳詞濫調產生逆反心理意味著什麼呢?稍有理智的人都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與陳詞濫調相對立的就是新鮮感。我常聽朋友談起自己求學時,某個老師特別風趣幽默,自己在聽課時特別來勁。一個人之所以能讓別人覺得自己風趣幽默,是因為他在談話時能在人們習以為常的東西中提出一些新看法來,如有次朋友談到粗口,我說:「地方的粗口就是地方的禁忌。」他們都覺得很有新意。
  

  不少人喜歡談歷史大事、國家大事和國際大事,他們沒有意識到這是高估自己的能力所致。高估自己能力的人看問題多舍本求末,就如無根的漂萍,隨波逐流,這種人是沒有道德的,當然不可能成為好老師。
  

  老師是授業者,學生是受業者,老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將來如何在社會立足有著重要的意義,故《學記》中大部分內容都是針對老師的素質而言。這一點,無論放在任何時代都具有積極意義。任何具有積極意義的提法,都是社會欠缺一面的反映,所以人們對社會產生不滿在所難免;不過,在產生不滿的同時,有沒有想過自己也要對這不滿負上責任呢?

★★★★★★★★★★★★★★★★★★
★    注 意         ★
★                ★
★  本文由木匠撰寫,      ★
★  聯合刊登於Lucifer空間   ★
★                ★
★★★★★★★★★★★★★★★★★★

多元化的矛盾 與 慌不擇路的文化潮

  當前的中國是個發展的、是個不斷修正摸索世界的青少年。2006年中國GDP為209407億,相對增長10.7%。大量的海外資本眼光瞄準中國市場,中國是在變革的,從政治、經濟、科技、教育,都在朝國際化、多元化發展。古語有云:事緩則圓,欲速則不達。雖然現代社會並不排斥一夜廣廈拔地起的現象,並出現所謂的快餐文化,但高速的發展卻給社會中的平民階級、特別是弱勢群體帶來了「多元化」的矛盾,學歷貶值、工作難、社會保障脆弱、精神情感出現缺陷,變革時代的副作用日積月累,且全部加壓到民眾身上。

  政界就開始提出了和諧社會的主題,媒體開始搞言論開放,草根現象不斷,讚揚和批評也各執一詞、百家爭鳴。這些年網路上,不斷湧現的網路暴民事件,不得不讓人驚嘆,驚嘆民眾是如此放肆的宣洩心中的夢魘,更是驚嘆「人民的力量是如此偉大」了。民眾在被社會的是是非非和精神壓力蹂躪到崩潰的時候,開始文化潮,開始「研究文化」,站在一方面講,這是可貴的,我們在加強自己的素質修養來理解世界;反論,這是可悲的,是我們內心空虛矛盾的證明。

  我們是慌不擇路了。

  不過,慌得還算有原因,路擇的還算有道理。

  當然,現在的問題,在哪個時代都多多少少會有,關鍵是,我們如何把我問題,如何用客觀、科學的態度來審視它,提出良好的解決方案。

  偶然一次,在國際關係學院的校園裡,看到一個小孩在一邊走路一邊念著路邊宣傳版上的「世界人民大團結」「建立和諧社會」云云的標語,心裡只能無奈苦笑,估計連孩子的父母也未必能搞明白這些話的子丑寅卯。我們人本來是沒有知,也沒有言的。但在和外物的接觸過程中,我們就會慢慢產生知。我們把這種知表達中來,就成了言。

  但在很大程度上,現在我們追求的文化潮,卻成了把自身對外界的感知與書本理論盲目的映射,這是不客觀的。

  我們知道,一般我們都是行「有為之事」。有問題出現了,我們去解決;或者說我們去發現問題,然後解決問題。這個都是「有為之事」。那麼這就有個問題。是人必有偏執,必有疏漏,就算像諸葛亮那樣子「事無巨細,必親躬之」,也會有照顧不到的地方。那怎麼才能用最精準的方式來解決我們面對的矛盾和問題呢?大自然就達到了這樣的境界。你看,萬物生長,繁衍,消亡,皆是自然所作,可謂「無不為」。可是自然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呢?它是在「無為」的這樣一種狀態中達到「無不為」這樣一種結果。所以要做到不偏執,不疏漏,在達到這種「無不為」的境界,只有效法自然,「處無為之事」。這樣才能「無為而無不為」。

  且不評價現在的「讀書有用論」和讀書無用論「之爭,要我說,學習、讀書這個東西,只能說「大用無用」。

  無用,如果你功利的,就為了讓知識成為自己能發財納權、讓自己人生前途無量的工具,那就是無用;

  大用,就像一壺純釀,要細細品味文化,為心安為民眾、為消除社會的不平等來讀書,那就是無往不利的寶劍。

  所以,擺正心態是首位的。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基礎工作。

  單單修身了,還是不夠的,也就是說,中國式的「文藝復興」被掀起來了,只是開始,關鍵是要拿來解決問題、用來實用的,雖然當初老子孔子搞哲學經典的時候沒怎麼考慮增長個社會GDP指數什麼的……

  所以古人有八個字:格物致知,經世致用。你只知道修身養性,那只是格物而已。什麼叫格物?窮物之理。你對萬物的道理都有一定了解,以這個為基礎,才能真正做到修身。但光修身是不夠的。你要能夠學以致用,能夠把你修身養性的大學問,用到自己的實際問題、社會的矛盾上去。這才達到了我們「文藝復興」的目的,孔子說:「學而優則仕。」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很多人學馬列主義,學希臘哲學,學咱們老祖宗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學仁義道德。

  仁義學會了,好人誰不會做啊,只要你自己慾望小一點就好了。可是不會經世致用。只會寫漂亮文章,滿口子曰詩云。碰到真要他拿點什麼主意,出點什麼辦法。啥也不會。這個叫什麼,叫腐儒。孔子說法叫小人儒。所以為什麼秦始皇焚書坑儒啊。秦始皇一開始剛建國的時候,也是把一群所謂的大儒找來,我國家剛建立,你們出出主意,怎麼治理這個國家。結果那些大儒一個個之乎者也,搖頭晃腦。秦始皇聽了半天也沒聽出個什麼品堂。一生氣,說這些人沒用,埋了。那些子曰詩云什麼的,都是廢話,燒了。這就成了為什麼秦始皇會焚書坑儒。漢高祖劉邦也不喜歡儒生,也是覺得儒生只會講大道理,不會幹什麼實事。於是別人儒生來了,他把人家的帽子拿下來,向裡面撒尿。後來為什麼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呢?他就是看到了儒家學說的名位觀念。看到了儒家學說給天子至高無上的權威和地位。這樣,才找董仲舒來開了個座談會,尊了儒術。

  有人說,搞文化就是折騰,剛才的很多例子不是也說明了這些所謂的文化大統都是廢話嘛。有這個想法的人,我建議你去長沙的嶽麓書院看看。就是當時朱熹,王陽明這些大儒給大家講學的地方。這個地方有一塊匾,上面是朱熹的親筆,寫了四個字:實事求是。

★★★★★★★★★★★★★★★★★★
★    注 意         ★
★                ★
★  本文由木匠撰寫,      ★
★  聯合刊登於Lucifer空間   ★
★                ★
★★★★★★★★★★★★★★★★★★

[080409]放在盒子中的筆

4月7日撰:
  由於昨晚的睡眠不足,我破天荒的進行了一次久違的午睡活動。因為下午第一節有課,午睡活動只持續了一小時就匆匆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伴隨著無限困意和模糊意識的下午課程。
  昏昏沉沉地來到教室以後,我就立刻趴在桌子上準備呼呼大睡了。此時ZH同學正在我右方專註的拿著手機看小說,而LC同學則在我後邊一邊玩弄著手機上網一邊看著那整天被他抱著不放的GRE輔導書。後來不知為什麼我就和LC同學聊了起來,也許是因為他那GRE上的辯證論題作文引起了我的興趣,但是那種以考查英語水平為目的的作文對於論題的討論深度顯然是不夠的。
  就在這時,我隨口提出了一個證明題。事後我才發覺這個證明題簡直是我這幾天來提出的唯一一個有創意的論題。(雖然我承認這幾天似乎我也沒提出過什麼。)是這樣的,當時我隨手從筆袋中拿出一支筆,轉身對後邊的LC同學說:「我手裡有一支筆,現在我把它放進一個盒子里,」我打開一本書,示意它被假設為一個盒子,然後把筆放進去,繼續說,「你看見我把它放在盒子里了,所以現在它在盒子里,」說完我把書本合上,「然後我把盒子蓋上了,請證明我的筆現在在盒子里!」後來,很意外的,這個命題被我們討論了很久很久。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兩人都是無聊的白痴,這麼簡單的事情還用證明和討論嗎?你剛才把它放在那兒,沒人動它它當然還在那兒,再不行也可以打開看看嘛!但是實際上這個問題並非大多數人認為的那麼簡單的。聽我慢慢解釋,我們找從把筆放入盒子到關上盒子的任一時間點設為t1,找從關上盒子到打開盒子的任一時間點設為t2,打開後觀察的任一時間點設為t3,那麼按照所謂大多數人的方法,無論是因為我一開始把筆放在那兒,還是因為之後打開看見筆在那兒,都僅能證明在時間點t1或者t3,筆在盒子里,而對於我所說命題中的「現在」,即時間點t2筆在盒子里卻無法得到證明。對於前者的證明方法來說,它所使用的理論是:在時間點t1筆在盒子里,那麼在沒有受任何外力改變的情況下到達時間點t2時它仍應在盒子里。(此處並非牛頓定理,牛頓定理是物體相對運動的範疇,此處是存在性的範疇。)那麼我想請問:何以證明以上命題的正確性?如果該命題無法論證,使用它就顯得毫無意義。一個證明是需要嚴謹的條件和合理的推理的,因此此方法不成立。那麼同理可否定後者的證明方法。
  於是在經過了那麼一場自說自話的討論後,我和LC同學公認以我們現在的邏輯和數學水平,無法證明筆在盒中的命題,而後來我們甚至又提出了盒中不僅沒有筆還有支香煙的假設,但終無法證明。這不禁讓人聯想起哥德巴赫猜想,在基礎科學中往往就是這樣,越是簡單的東西卻越難以得到證明。
  後來在臨近下課的時候,LC同學讓我看他GRE輔導書上的一則英文論證命題作文,材料如下:「在一個Party中,6個人因食用了某食品店提供的含有有害菌類的雞蛋而中毒,事發後相關部門進行調查,在未被食用而剩下的另10枚雞蛋中均未檢測到這種菌類,因此食品店不負責。」試論述此觀點是否正確。然後LC同學說這篇作文旨在說明一個邏輯,即「不能因為該事件發生的證據不足而證明該事件沒有發生」。我聽了後哈哈大笑,說:「那麼說來,你之前開玩笑說的我的筆在盒中變成香煙也是可能的咯?因為同樣沒有證據說明它沒有變成香煙。」因此爭論到最後,我和LC同學便得出如下更為荒謬的結論和更多的推論,如:筆在盒蓋關閉的時候,有一定概率變身成為一支香煙或者其他容積允許的物品,但是一定會在打開盒子時還原;多支筆同時放入關閉盒子時,它們在同一時刻變為香煙的幾率要比單獨一支變為香煙的幾率小的多;我筆袋中所有筆同時變身成為蘋果的幾率幾乎沒有,因為筆袋裝不下。
  這些推論不禁使我笑得前仰後合,但是突然間我似乎被什麼東西刺了一下興奮的思維,使我猛然清醒並想起了什麼。雖然我們的設想過於荒誕,但我隱隱感到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我努力去回想,思緒回到了初中或更早的年代。
  量子力學,在我年紀較小的時候曾將其視為一種對科學奧秘探索而得到的樂趣,那時我太幼稚了,對科學家們的說法除了崇拜和認同沒有其它東西在裡面,是一種純粹的孩子式的求知和對知識的接受。那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則來源於很久之前愛因斯坦設想的一個試驗,基於量子力學的一條經典理論,一切物體在被觀測之前都是沒有實際意義的,這條理論並不是所謂的第三者觀察主義(唯心主義的一個分支),而是說明了未被觀測物體以概率形式存在的概念,這個試驗的理論內容是:把一對手套分成兩隻,隨機把它們裝進兩個盒子,你並未觀察過哪一隻裝進了哪一個盒子,因此當你拿到其中一個盒子時,盒子中的手套是處於左手手套或右手手套不確定的變化中的,這可以通俗的理解為不確定原理(又稱測不準原理)在宏觀物體上的表述,在你未打開盒子前,盒中的手套總是在左手手套或右手手套之間跳躍變化,而另一隻盒子中也同樣有著跳躍變化,但是兩盒中的手套始終會保持一左手一右手,這也是當時提出的一種兩者間是否存在超光速通訊的量子學界難題。
  那麼再次回過頭來看之前我們提出的筆在盒中的命題是否也可以用量子力學來解釋呢?如果是的話那麼命題便可引申為任何物體在不受觀察時候的存在都是一種概率。這是否可以得到理論證實呢?也許可以,但是以我這樣一個外行人的水平,顯然無法用公式或數學模型證明它們,于是之前一切也便成了空想。

4月8日撰:
  說到這裡,也許有的朋友會好奇,問我究竟是從哪想來的那麼多「歪理邪說」。我想告訴各位,在我年少的時候,曾熱衷於諸如自然探索一類的東西,我想這也是很多和我差不多年代的孩子們小時候都喜歡過的東西吧。只是那種熱情和那段記憶已經被我遺忘太久了,直到遇到筆在盒中這個問題之後才再次回想起那些已經很久沒有使用的知識和記憶,就像一個電子被某種能量刺激轉為激發態一樣,於是才有了浩浩殤殤的本篇文章,才有了我曾經記憶的復甦。或許,那些東西,從未被我放棄過。
  去年放假回家的一天,我翻出了我初中時代的幾本筆記本,打開他們,映入眼帘的是一篇篇摘抄和記錄,都是關於計算機、天文、物理、數學、人文、歷史等方面的,從一條條定義和概念,到一張一張的整文摘抄,有些甚至還加註有手繪的插圖,內容之豐富,涉及面之廣,數量之龐大,令我吃驚。那種兒時的熱情也許我再也無法體會了,那已經是一個我完全不認識的自己。翻開它們的每一頁,細細閱讀,我的回憶也被一點點的揭開,波爾、薛定諤、愛因斯坦、霍金,他們竟是我當時最崇拜的人,而那時在父母的眼中,他們研究的卻大多是世界上最無用的科學。曾幾何時,我也對世界充滿著好奇;曾幾何時,我也把《果殼中的宇宙》(霍金著)當作自己心目中的《聖經》。以太效應、薛定諤之貓、平行宇宙、質能方程、不確定原理、熵理論、量子力學……這些曾經掛在嘴邊的東西現在看來都那麼遙遠。因為初中畢業後,我變得現實了,現實主義使那些玄之又玄的東西在我的大腦中付之一炬,使它們成為我記憶中的一堆炭灰。回想初中在放學回家的路上和WY同學一起閑扯那些理論的時日,宛如一段逝去的夢。
  後來,上了高中以後,就再也未曾觸及任何有關這方面的東西了,取而代之的是漫畫與網遊。記得剛到大學的某一天,小T問我是否知道弦理論(即認為組成宇宙的基本單位是十維空間的弦),我說,不清楚。其實呢,弦理論雖然很早就有,但是直到我上高中的那幾年才頻頻出現在科幻小說和科技雜誌中,被世人所熟悉,而那時的我,也許在玩傳2的私服,也許在玩RA2,也許在玩RO……這也是我之後很少提及弦理論的原因。再後來,沒什麼可說的了,對那些東西的興趣也已全無,不能當飯吃的東西知道再多又能怎樣?
  但是換個角度思考,那種兒時的熱情和求知精神還是十分值得肯定的。生活的樂趣正是這種對某種事物的偏執,人們把它叫做追求。不知為何一個筆放在盒子中的問題會引出我這麼龐大的回憶,也不知為何我用於寫文的廢話總是說之不盡、用之不竭。看著我大學宿舍中零亂的桌面和盞盞紅燈的成績單,不禁思考,我現在追求的是什麼呢。

4月9日撰:
  本文於昨天深夜完成,當時窗外正陰雨綿綿,使人思緒格外清醒,我在已經斷電的寢室打著手電筒才將這冗長的回憶錄寫完,然後今天用了一上午才把手寫稿敲到電腦上。寫了這麼多,也許只是想隨便抒發點小想法,如果有人覺得本文寫作手法過於自戀,還請諒解。
  完成於08年4月9日,三千三百字,LL。

[080408]紀念我的姥爺

  寫日誌時間比較緊張,長話短說。我姥爺今日8點心梗去世,有點突然,似乎不太能反應過來。說實話,我的姥爺和我的爺爺,去世時都很年輕啊,唉,世事難料。雖然我曾經一再紀念我的爺爺,有很多關於爺爺的回憶,是因為從小和爺爺奶奶長大,對他的回憶自然最多,但是我的姥爺也同樣給我印象深刻。
  我姥爺是個聰明的老頭兒,我還記的我很小的時候在八道灣的山上我們走失的事情;還有初中的時候在尼勒克的姥爺家,和我下象棋,讓我一車一馬;還有高中的時候,姥爺每天騎著三輪去縣上賣自己院子種的月季花……
  也許是在關內上學,距離自己家和姥爺家都太遠了,竟然沒有想哭的感覺。現在唯一想的,就是希望姥爺走的時候沒有留下什麼遺憾。每個人都有那麼一天,生命是很脆弱的,節哀順變了。時間不多,馬上就要斷電了,就短短寫這些吧。天公無情最無情,不憐人間孝子心……

[080406]淺談八零後

  八零後,一直是這幾年比較流行的一個話題,原本就想著手寫一篇關於這方面的文章,但是因為內容太多,無從落筆。這幾天在網上看見很多八零後與九零後爭論的話題,又使我重新想起這個醞釀很久的命題。
  其實一開始並不想以八零後、九零後這樣的方式去劃分現在的年輕一代,但是既然很多人喜歡以此為界線,那麼姑且就這樣吧。八零後怎麼了?為什麼現在全世界都在說八零後?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追溯到八零後產生的歷史及社會背景。八零後,並沒有什麼特別,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從單元到多元化的一個過渡產物。為什麼這麼說,首先要說的是一個舊思想的問題,舊思想,是我對從毛時代遺留下來的老一輩人包括我們八零後的父母一輩人的思想的定義,這種思想最大的特點是單元化的思維方式,一種對異類的排斥,一種對個性思維起到扼殺作用的集體主義觀念。
  那麼到了我們八零後這一代呢,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提高,各種新思維產生了,人們的思想逐漸向多元化過渡,尋求一種與眾不同的解放個性的思潮在年輕一輩中形成。與此同時也形成了各種老一輩看起來不是很習慣的年輕一代的性格,例如憤世嫉俗、多愁善感、迷茫厭世等等,當然也有新一代的多元文化。這些人中,可以說很多人的思想是大相徑庭的,於是各自的表達慾望便突出了新思想的多樣性,加上網路交流的增加,很多不同的思想相互衝擊。當然,本文所表達的也是新思想的一種,代表我個體的思想,任何人都有權力提出異議。
  我多次強調多元化,這是因為無論政治、社會,還是思想,都是以從單元到多元的發展方向發展的,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說的難聽點,堅持單元化的禁錮式思維,最終會死在歷史的車輪下。那麼多元化引發的另一個問題是什麼呢?就是無休止的爭論和思想碰撞,每一種思想都不會成為主流,為此而引發的戰鬥將無限的持續下去,雖然沒什麼意義,但這也是一個過程或者結果。
  如果說八零後是一個新舊思想混雜的一輩人,那麼九零後則將各種新思想體現的淋漓盡致。他們中不乏繼承敏感、迷茫、悲觀的厭世主義者,也有更加喜歡妄言與叫罵的憤青。當然,九零後最值得一提的還是非主流與腦殘體,實際上這兩種東西在八零後時代(大約幾年前或者更早)就已經存在,但是到了九零後時代(撰此文的當代)才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壯大。非主流實際也是一種以追逐潮流來豐富充實自己的娛樂生活為背景發展起來的文化,這種文化體現在年輕人的語言、穿著,以及其他很多方面,在它剛形成時由於這種個性化的體現而得名,當然,現在在九零後一輩人中,它已經身居主流了。腦殘體則是一種新思想產生的個性字體,雖然可以看懂,但是我從不使用,而且鑒於明哲保身的需要,我也不持反對態度。文化本就沒有明確定義,何必以此爭論其存在的價值?
  寫了這麼多,其實僅僅想抒發個人觀點,其他關於文化的評價,我也不便去說,即使觀點明確,也無法結束持續已久的爭論。但是作為一個八零後,我覺得得到很多這個年代特有的性格特點,看見很多新思想的產生並接受他們,處身與單元與多元交集上,個人感覺還是比較幸運的,至少,我們經歷了。文章最後,我要強調說明,我不想以點帶面,文中所說的任何一代人都不能代表所有,表述不足或觀點不正確還請諒解。

====================

PS.本文雖首發於本人博客空間,但僅作為暫存使用,本人保留其在其他媒體再次發表的權利。

其他想說的:
  今天在網易看到那篇相傳很久的帖子:「90後痛罵80後口出狂言:你們才是垃圾」。我本人也是80後,但對於和90後的爭論,完全沒有什麼興趣。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思維,實際上,每一代人都是幸運的。這就好比理想主義者和玩世不恭的人都覺得對方很可悲,而實際上雙方都很幸運。不要說80後還是90後,就是同一代,不同個體也有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思想。80後還是90後,不能這麼分。

[080404]清明札記

  又是一年清明時,與往不同有假日,同學個個閑無事,清明習俗誰人知?
  雖然是清明,看同學們都是用這難得的假期上網休息,不免有些想法。剛才給爺爺燒紙的時候,有個同學說這種行為很奇怪,但是我倒是覺得清明不祭奠以故的長輩,那才是不應該。《後漢書》中有「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寢於墓側,漢因而不改。諸陵寢皆以晦、望、二十四氣、三伏、社、臘及四時上飯。」《舊唐書》中則有「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這都說明清明上墳,祭祀,是中國人的傳統,為什麼到了我們這一代要被視為異類行為呢?這不僅讓人思考,現在的年輕人,究竟缺少了什麼。
  我也是無神論者,但是以故的人是應當也有必要得到尊重的,所以每到清明,人們會中燒紙錢,掃墓,上香等方式紀念死者,這也是我們這些做晚輩的應該去做的。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掃墓、燒紙,才是清明應該去做的事情。剛才燒紙的時候,周圍很空曠,心情豁然開朗,看著火苗攢動,心中很興奮,也許這也是清明的樂趣吧。很慶幸的是我是個無神論者,不然我就不會去燒那種會使那邊的世界通貨膨脹的東西了,若是真的冥幣有如此面值,我想那邊的物價可比這邊的漲的更快咯,至少也是成對數的飛升曲線呵。
  好了,就寫到這裡吧,小書一篇紀念一下我的爺爺,在以故親人中對我影響最大的人,慈祥而偉大。
  憔悴墳頭土,見之如親人;千古仿徨事,此物最傷情。

[080403]從新聞中看新聞

新聞回顧:
  4月1日,廣西教育廳新聞發言人李清先向記者透露,台胞謝國榮先生多方籌資75萬元,其中馬英九先生個人捐款5萬台幣,資助廣西桂平市蕉樹村中心小學修建教學綜合樓。目前,該綜合樓已全部竣工,正在進行裝修,即將投入使用。

新聞評論:
  馬當選台總統後,台灣與大陸的關係也逐漸趨於緩和,但是對於各種政策和做法,網友看法不一。當然,我個人不喜歡看見那些指責與叫罵,因為看人還是要看好的一面,我相信馬會是個廉潔的總統,也是一個愛民的總統,畢竟總不能懷疑每個政治家都居心叵測吧?
  但是對於這則新聞,我們能聯想到更多的是什麼呢?有人回復說,小氣鬼,才1萬多人民幣。這樣說的人請仔細想想吧,1萬多,是從自己工資里捐出來的,是個人,不是政府,不是公司!但是回頭想一下,確實,好象有點少……於是我想說:
  小馬啊小馬,你別在台灣當總統了,來大陸發展吧。在台灣,你捐工資蓋小學蓋不起一棟樓,在大陸,我們華北XX大學校長的一頓飯都比這多;在台灣,人人都可以指責你工作上的失誤,在大陸,當個鄉長都有土皇帝一樣的權勢;在台灣,當總統能賺多少錢,在大陸,當局長收到的禮金都比這多……小馬啊,看你那麼關心大陸,你還是來大陸發展吧。不過話又說回來,在台灣,你在民主選舉中勝出了,在大陸,也許你就在政治鬥爭中犧牲了,所以,小馬啊,你還是留在台灣吧。

今日雜記:
  終於清明放假了,但是突然又覺得匆匆三天的假期確實做不了什麼,於是還是哪裡也沒有去。在宿舍上上網,寫寫東西,看看小說,看看動畫,應該就是這樣了。《Gundam 00》第一季終於完結了,很完美的完結,老套的完結方法令人想起噁心的中國電視劇,所有人都掛了,END!

[080328]和諧社會等於閉關鎖國計劃

  現在,我通過韓國的代理伺服器登錄全球最大的博客blog.com,而不使用代理,在中國竟然是上不去的!今天我無意中發現,很多台灣的網站在兩會期間和結束以後都上不去了,很明顯都是被封鎖了。朋友告訴我,很多日本的網站也上不去了。我說,真是可笑,和諧中國原來就是一個超級區域網。
  百度貼吧上一批批貼吧被封鎖,很多論壇、博客關閉,這就是所謂的用來構建和諧社會的方法?未免有些太虛假了吧!中國啊,民主和自由是不是在你眼中如同路邊的狗屎,你都捨不得撿起來,言論在你這裡就是需要27層凈化的樂百氏吧?哈哈,可笑的中國互聯網,可悲的中國!我身為一個中國公民真是無比驕傲自豪!

[080326]馬到成功

  幾天前,我寫日誌慶祝馬蕭陣營在大選中取勝,同時表達了祝願祖國和平統一的願望。小馬哥的勝利,以及入Lian公Tou的失敗,都使台灣和平回歸的道路有一個新的突破。小馬的各種政策,如承認大陸學歷,在大陸招生無疑更促進了兩岸和平發展。因此馬的勝利是個令人非常滿意的結果。大選結束後,綠營體現了政界難得的紳士風度,承認失敗,並向台灣人民鞠躬道歉,其實也是告別。雖然一直不喜歡長昌,但卻在最後對他們產生了一絲同情,他們,同樣也是為了台灣的未來。
  大選結束後,藍營的民眾們歡快的慶祝勝利,而失敗者則默默無語。看見綠營的民眾們很多沮喪哭泣,我也不禁同情起來,眼睛有些濕潤了。我的同學說,一個小島有什麼好鬧的?是的,我們永遠也不會理解,因為我們身在大陸。從來沒有一次,讓我感覺到普通老百姓可以和Zheng治聯繫在一起,高興、歡快、沮喪、落淚,看著遠在海峽對岸的照片、映像,我被深深的震撼了,原來Zheng治也可以這麼光彩奪目,可以這樣牽掛每一位民眾的心。一直以來,都沒有人對民Zhu下過一個準確的定義,我們對他似曾相識卻又那麼陌生,直到今天,我終於明白,這就是民Zhu。
  小馬哥說,要讓人們過上好日子,我並不會因為他是個Zheng治家而對他有所猜疑,我相信他。如果在這個世界上不相信任何人,是一定無法前進的。馬和謝都說過,他們都會為了台灣,為了民Zhu而努力,只是做法不同。現在,小馬哥勝利了,我說,我相信他,不管以後他作出什麼決定,我都是那句話,小馬哥,我挺你!

aa
[圖]今天剛拿到的,台北市競選總部製作的助選飾品。(T_T頭髮兩天沒洗,我的形象啊!!!)

2
[圖]近距離照,小簽子上有:九萬——全台就聽這一支!

rur
[圖]鳳凰網上的「九萬」照片,以及說明。

4
[圖]馬&蕭(~>_<~),小馬哥最帥! 5
[圖]高雄市的廣告牌:「他『馬』的,就是愛台灣。」

[080325]公開致歉

  本八卦新聞中心今天上午接到消息,昨天在烏魯木齊發生公交爆炸一事系謠言。
  3月24日上午,一個「烏魯木齊公交車發生爆炸」的消息開始在烏魯木齊市、新疆乃至全國傳播開來。經過烏魯木齊在線記者證實,這可能是別有用心的人散布的謠言。今天上午在各大網站均出現闢謠新聞,烏魯木齊市公安局證實,「烏魯木齊公交車發生爆炸」一事純屬謠傳。目前,烏魯木齊地區秩序井然,社會穩定,市民工作生活正常。
  對於本人於昨日不負責任的對此事進行傳播,本人向大家表示深深的歉意。並希望大家引以為戒,真正做到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共同維持和諧穩定的社會。

[080323]恭喜小馬大選獲勝

  他「馬」的,就是愛台灣!今天激動萬分,恭喜馬蕭陣營領先221多萬票大選勝出!恭喜藍營遙遙領先!雖然小馬在兩岸政策上搖擺不定,但是本次勝出促進了台灣和平回歸!讓綠營的台獨夢想破滅了!同時也緩解了台海局勢,和平解決才是王道!我代表我個人對小馬當選表示衷心的祝賀,並希望以後他能繼續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本日誌寫於08年3月22日19點08分,為了防止QQ空間審核制度使日誌發表時間推後,特將標題改為23日。今天幾乎一天都在鳳凰網和TaiwanDaily混,當然,TaiwanDaily還是一如既往的站在綠營一邊,發表各種言論阻撓藍營勝出。陰招,這是綠營的一貫作風,在小馬勝出之後,希望長昌的綠營不要狗急跳牆,使出什麼花招來才好。
  那麼,各種事件終於可以因為小馬勝出有個轉折了,真是可喜可賀。最後,祝願祖國和平統一進程馬到成功!
r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