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16]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psu (3)

  1月11日上午,一座總高9.5米的孔子像在位於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北門廣場落成,孔子成為繼毛澤東,孫中山之後第三位進駐天安門廣場的歷史人物。
  對此,有新聞評論將其解讀為這是中國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以及中國的主流話語從革命中解脫的一個標誌,象徵中國走向國家民族的認同。而在我看來,孔子像的意義卻與之大相徑庭。仰視這坨近十米高重達十幾噸的銅,我從他的臉上看不出一絲的古風韻味,也看不出他的睿智博學。這座面無表情的孔子像,給人的感覺只有威嚴和莊重,當然,這與整個廣場的氣氛渾然一體。但是這並非一種帶有韻味的文化,這僅僅是一種象徵,一種精神統治的思想崇拜的象徵。是的,這不是文化,這依然是革命,一個把口號和旗幟從一個頭像換成另一個頭像的革命。
  另一方面,一個嶄新的孔子像對於保留中華傳統文化的意義也不是很大。眾所周知,相對於經歷過文革的大陸,台灣更加註重保留中華文化,在很多國外遊戲動畫電影中,代表台灣的形象常常是旗袍人物,而大陸則是蘇式裝備。前不久馬英九也在元旦賀詞上強調了台灣保存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這使大陸方面感到十分汗顏。而就在台灣所謂民國百年高調向全世界展示自己文化底蘊的時候,大陸突然把孔子拿上了天安門廣場,這不得不說有很大一部分是包含着政治意義的。也許連孔子自己都不知道,多年以後他的雕像卻成為了兩個政府政治角逐中的手段,這實在令人感到遺憾。
  用政府推波助瀾來弘揚傳統文化,然後像官方新聞評論說的那樣用國家認同告別革命,談何容易。況且此次官方所選用的卻恰恰是儒家文化的代表,孔子,這種選擇本身,其背後包含的含義就令人疑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孔子教唆統治者推行愚民政策,因此孔子所象徵的,是統治者高度集權的社會,這顯然與當今世界普遍的民主自由的價值觀背道而馳。把反抗專制與壓迫的魯迅從教科書趕出去了,卻把奴性十足的象徵搬了回來,這確實是當權者的幸福,卻是整個社會的悲哀。
  作為先賢的孔子,作為傳統文化的代表被人尊敬本也無可厚非,但是現在最需要的,告別革命的最好方法,不是花個大錢弄個銅疙瘩搬進來,而是把革命的象徵從廣場最中間搬出去,同時也從人們心中搬出去。

===================
L&L八卦新聞中心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