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彙整: 九條凜

平成17年7月7日·木曜日

今天是平成17年7月7日,還真是個吉利的數字啊。這幾天真是越來越無聊了,天天都無所事事。昨天,去漫畫店轉了一圈,竟然沒有進新書……唉,也沒得看啊,老闆說沒什麼經典的,再說進了新書也沒地方放……現在一放假,漫畫店還蠻蕭條的啊。昨天閑得無聊,還下載病毒玩,發現QQ病毒Norton也可以殺……

平成17年7月4日·月曜日

這幾天上網,天天看漫畫,快要瘋了,從早上九點到下午六點不間斷看漫畫……還有就是聊天,這幾天一直在看《BLEACH》,哎,真快把我看死掉了,我從頭看的啊。在電腦上果然累得不行,還是改天去趟漫畫店吧。
啊啊啊啊啊啊!才發現啊!《DEATH NOTE》又出新了,梅羅也得到一個死神了……真想不通那些死神怎麼都那麼白痴……美國總統好像也掛了,汗死!
平成17年7月5日·火曜日
呼~終於把《BLEACH》的連載趕完了……用了幾天時間,累死我了,劇情真是越來越BT了,藍染竟然還是超級大BOSS。不過我總覺得市丸的笑容挺可愛的= =b

平成17年6月27日·月曜日

因為放假很多天,忙的日記都沒有寫(忙著玩),所以就把原本該寫在紙上的日記寫在了電腦上……沒想到這一放假還比不放假還要忙-_-b,前天給我的破電腦加了個內存條,花了我175元……不過電腦的速度倒是提高了不少。這幾天在電腦前,不是聊天就是看動畫,真是忙……不過看動畫挺鬱悶的,因為看了《LOVELESS》和《今天開始變魔王》,搞得我的惡嗜好又爆發了……真是邪惡啊!OTZ 好像沒什麼可寫的,那就不寫了,以後每天寫一點就行了。

日本紀元年表

自第一代神武天皇起直至第三十三代推古天皇,這33位天皇在日本《古事記》中出現過。但自神武至第十四代仲哀,這14位天皇在歷史中無法確認,應該是《古事記》及《日本書紀》為了完成從神代到人代的過渡而虛構出來的人物,而在仲哀天皇與應神天皇中間填充長達70年歷史的神功皇后,也不能說是實際的存在。因此,有著比較真實的存在依據的第十五代應神天皇,應該是號稱「萬世一系」的日本天皇的真正祖先吧。
  此外,第一個應用「天皇」這一稱號的,應該是在推古朝攝政的聖德太子吧。他在遣小野妹子給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東天皇敬白西皇帝」,曾引起過隋煬帝的怒火。之前都以的日本統治者「王」或「大王」作為稱呼。我國《宋書·蠻夷傳》里所記載的「倭五王時代」中的「倭贊、珍、濟、興、武五王」,即是指自仁德天皇起至雄略天皇止,除履中天皇外的五位日本統治者。

序號
在位時間(西曆)
謚 號
年 號

1 前660 – 前585 神武天皇
2 前581 – 前549 綏靖天皇
3 前549 – 前511 安寧天皇
4 前510 – 前477 懿德天皇
5 前475 – 前393 孝昭天皇
6 前392 – 前291 孝安天皇
7 前290 – 前215 孝靈天皇
8 前214 – 前158 孝元天皇
9 前158 – 前98 開化天皇
10 前97 – 前30 崇神天皇
11 前29 – 70 垂仁天皇
12 71 – 130 景行天皇
13 131 – 190 成務天皇
14 192 – 200 仲哀天皇
15 270 – 310 應神天皇
16 313 – 399 仁德天皇
17 400 – 405 履中天皇
18 406 – 410 反正天皇
19 412 – 453 允恭天皇
20 453 – 456 安康天皇
21 456 – 479 雄略天皇
22 480 – 484 清寧天皇
23 485 – 487 顯宗天皇
24 488 – 498 仁賢天皇
25 498 – 506 武烈天皇
26 507 – 531 繼體天皇
27 531 – 535 安閑天皇
28 535 – 539 宣化天皇
29 539 – 571 欽明天皇
30 572 – 585 敏達天皇
31 585 – 587 用明天皇
32 587 – 592 崇峻天皇
33 592 – 628 推古天皇(女)
註:推古二年(593年)至推古三十年(622年)由聖德太子攝政。

日本紀元年表(二)

孝德天皇統治的大化年間,以中大兄皇子(即後來的天智天皇)、中臣鐮足等人為首的改革派發動了日本歷史上從奴隸制到封建制過渡的大化革新。並經過天武、持統跟文武三代,將大化革新未盡的事業加以完成。之後,日本進入了封建社會,日本天皇制也進入了在歷史上為期不長的一段鼎盛時期。這一鼎盛時期貫穿了奈良時代,一直到平安時代中期。

奈良時代(710-794年),可以說是女帝稱雄的時代。這一時期,先後經歷了元明、元正、聖武、孝謙、淳仁、稱德、光仁、桓武八代天皇,其中元明、元正跟孝謙(重登基後改稱稱德)三位均為女皇,在位統治近30年。此外,聖武天皇在位的25年,完全由光明皇后在幕後操縱。而淳仁天皇在位的六年,則由已宣布退位的孝謙女皇掌握實權。因此,這一時代真正由男性掌握權力的只有14年,為光仁天皇跟桓武天皇。

延曆十三年(794年),桓武天皇將都城由平城京(即奈良)遷往平安京(即京都),平安時代開始。遷都的那一夜,火樹銀花,一派祥和的景象,似乎預示著新都平安京能夠「萬年平安」。

可是,自70年後的平安時代中期開始,皇室頹廢,實權外落到藤原氏手中。號稱「萬世一系」的天皇家族從此走上了衰敗的道路,被旁人所操縱。自藤原氏政權起,經歷平氏政權、鎌倉幕府、室町幕府、豐臣政權、江戶幕府,天皇無權這一凄慘的狀況一直持續了一千年左右。直到十九世紀江戶幕府滅亡,政權才被奉還於天皇。

序號 在位時間 (西曆)
謚 號
年 號

34 629 – 641 舒明天皇
35 642 – 645 皇極天皇(女)
36 645 – 654 孝德天皇 大化、白雉
37 655 – 661 齊明天皇(女)
38 661 – 671 天智天皇
39 671 – 672 弘文天皇
40 673 – 686 天武天皇 朱鳥
41 686 – 697 持統天皇(女)
42 697 – 707 文武天皇 大寶、慶雲
43 707 – 715 元明天皇(女) 和銅
44 715 – 724 元正天皇(女) 靈龜、養老
45 724 – 749 聖武天皇 神龜、天平
46 749 – 758 孝謙天皇(女) 天平感寶、天平勝寶、天平寶字
47 758 – 764 淳仁天皇
48 764 – 770 稱德天皇(女) 天平神護、神護慶雲
49 770 – 781 光仁天皇 寶龜、天應
50 781 – 806 桓武天皇 延曆
51 806 – 809 平城天皇 大同
52 809 – 823 嵯峨天皇 弘仁
53 823 – 833 淳和天皇 天長
54 833 – 850 仁明天皇 承和、嘉祥
55 850 – 858 文德天皇 仁壽、齊衡、天安
56 858 – 876 清和天皇 貞觀
57 876 – 884 陽成天皇 元慶
58 884 – 887 光孝天皇 仁和
59 887 – 897 宇多天皇 寬平
60 897 – 930 醍醐天皇 昌泰、延喜、延長
61 930 – 946 朱雀天皇 承平、天慶
62 946 – 967 村上天皇 天曆、天德、應和、康保
63 967 – 969 冷泉天皇 安和
64 969 – 984 圓融天皇 天祿、天延、貞元、天元、永觀
65 984 – 986 花山天皇 寬和
66 986 – 1011 一條天皇 永延、永祚、正歷、長德、長保、寬弘

  註: 第37代齊明女皇為第35代皇極女皇重新登基後的稱號,因此她們是同一人;同樣,第46代孝謙與第48代稱德也是同一人。

其之三

  在藤原氏掌握大權之後,天皇始終無法將權力真正掌握在自己手裡。除了藤原氏、平氏跟豐臣氏三個時期是關白攝政外,其餘時期的權力都是掌握在幕府將軍手裡。但不管是實際上也好,還是名義上也好,畢竟因為是日本的最高統治者的緣故,在皇權旁落後的歷代天皇中,也有那麼一些既不甘心做外戚或幕府政權的傀儡,並且也有一定實力的天皇,為將大權奪還而努力。後醍醐天皇即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繼後嵯峨天皇之後,他的兩個兒子即後深草天皇跟龜山天皇相繼即位,從那時開始,天皇開始分為兩個皇統——即後深草一系的持明院統跟龜山一系的大覺寺統。這兩派圍繞皇位繼承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鬥。面對這種情況,對皇位繼承擁有決定權的鎌倉幕府採取不偏不倚的政策,制定了兩統交替即位的「兩統迭立」方案。按照這一方案,1318年,大覺寺統的後醍醐天皇即位。

  後醍醐天皇即位後,立即重用勤王派的大臣,與鎌倉幕府展開鬥爭。各地勤王軍紛紛舉起討幕大旗。後來,由投靠後醍醐天皇的幕府武將足利尊氏給予鎌倉幕府致命一擊。1333年5月,鎌倉幕府滅亡。後醍醐天皇將政權握在自己手中,並取我國漢光武帝劉秀消滅王莽、復興漢室之意,改年號為「建武」,這就是日本歷史上的「建武中興」。

  然而,由於建武新政權對廣大武士階層採取防範政策,引起各地武士的不滿和失望。1335年7月,足利尊氏奏請天皇封他為征夷大將軍,未獲,憤然離京。次年5月,足利軍在湊川大敗朝廷的新田義貞軍和楠木正成軍,攻入京都。8月,足利尊氏擁持明院統豐仁親王為光明天皇。12月,後醍醐天皇逃入吉野山,並在此再次即位,稱為「南朝」,並稱京都方面的北朝為「偽朝」。日本進入長達50多年的南北朝時代。

  在南北朝時代,雖然北朝的持明院統居住在京都,然而,象徵天皇神權的「三神器」——八咫鏡、坂瓊曲玉和草薙劍卻在南朝大覺寺統手裡。因此,雖然幕府擁立北朝,但是北朝卻並不能算是「正統」。

  1392年,在將軍足利義滿(就是《聰明的一休》裡面的那個將軍,^^)的調停下,南朝的後龜山天皇將「三神器」交予北朝的後小松天皇,自己進入京都大覺寺當了上皇。然而,足利義滿並沒有兌現自己的諾言,即並沒有實行「兩統迭立」的方案。雖然大覺寺統後龜山天皇的後代們發現上了當,但是為時已晚。於是從後小松天皇開始,歷代的天皇均為持明院統的嫡系後代,而大覺寺統的皇族們再也無緣染指皇位。

序號
在位時間(西曆)
謚 號
年 號

67 1011 – 1016 三條天皇 長和
68 1016 – 1036 後一條天皇 寬仁、治安、萬壽、長元
69 1036 – 1045 後朱雀天皇 長曆、長久、寬德
70 1045 – 1068 後冷泉天皇 永承、天喜、康平、治歷
71 1068 – 1072 後三條天皇 延久
72 1072 – 1086 白河天皇 承保、承歷、永保、應德
73 1086 – 1107 堀河天皇 寬治、嘉保、永長、承德、康和、長治、嘉承
74 1107 – 1123 鳥羽天皇 天仁、天永、永久、元永、保安
75 1123 – 1141 崇德天皇 天治、大治、天承、長承、保延、永治
76 1141 – 1155 近衛天皇 康治、天養、久安、仁平、久壽
77 1155 – 1158 後白河天皇 保元
78 1158 – 1165 二條天皇 賓士、永曆、應保、長寬
79 1165 – 1168 六條天皇 永萬、仁安
80 1168 – 1180 高倉天皇 嘉應、承安、安元、治承
81 1180 – 1185 安德天皇 養和、壽永
82 1185 – 1198 後鳥羽天皇 文治、建久
83 1198 – 1210 土御門天皇 正治、建仁、元久、建永、承元
84 1210 – 1221 順德天皇 建歷、建保、承久
85 1221 仲恭天皇
86 1221 – 1232 後堀河天皇 貞應、元仁、嘉祿、安貞、寬喜、貞永
87 1232 – 1242 四條天皇 天福、文歷、嘉禎、歷仁、延應、仁治
88 1242 – 1246 後嵯峨天皇 寬元
89 1246 – 1259 後深草天皇 寶治、延長、康元、正嘉、正元
90 1259 – 1274 龜山天皇 文應、弘長、文永
91 1274 – 1287 後宇多天皇 建治、弘安
92 1287 – 1298 伏見天皇 正應、永仁
93 1298 – 1301 後伏見天皇 正安
94 1301 – 1308 後二條天皇 乾元、嘉元、德治
95 1308 – 1318 花園天皇 延慶、應長、正和、文保
96 1318 – 1339 後醍醐天皇 元應、元亨、正中、嘉歷、元德、元弘、建武、延元
97 1339 – 1368 後村上天皇 興國、正平
98 1368 – 1383 長慶天皇 建德、文中、天授、弘和
99 1383 – 1392 後龜山天皇 元中
1331 – 1333 (北朝)光嚴天皇 正慶
1336 – 1348 (北朝)光明天皇 歷應、康永、貞和
1348 – 1351 (北朝)崇光天皇 觀應
1352 – 1371 (北朝)後光嚴天皇 文和、延文、康安、貞治、應安
1371 – 1382 (北朝)後圓融天皇 永和、康歷、永德
1382 – 1392 (北朝)後小松天皇 至德、嘉慶、康應、明德
100 1392 – 1412 後小松天皇 應永

  註:從第96代後醍醐天皇到第99代後龜山天皇,這四代天皇是南朝天皇,居住在吉野山。但由於北朝沒有象徵神權的「三神器」,因此這四代天皇仍是「正統」,所以按南朝來記代。直到後龜山天皇將「三神器」交予北朝後小松天皇,後小松天皇才能算是第100代天皇。

其之四

  雖然自藤原氏以來,天皇皇權便已旁落到攝政關白或是幕府將軍手中,但使天皇的政治地位跌落至谷底的,是日本歷史上最後一個幕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

  1615年,幕府公布《禁中並公家諸法度》十七條,詳細地限制了天皇和公卿貴族的權力和行動。《法度》明確地規定,天皇「以學問為第一」,無須過問國事。凡宮廷官員的任命、天皇公卿的服飾冠帶、天皇的出巡等等均需徵得幕府的同意。《法度》中唯一保留天皇權力的條文只有第八條:天皇有權按「本朝先規」決定年號。於是,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實際上,皇室的權力完全被幕府所剝奪。

  1853年,隨著培理艦隊的到來,日本鎖了兩百年的國門被堅船利炮敲開。日本歷史的年輪轉到了被稱為「幕末」的時期。隨著倒幕派的烽起,孝明天皇的去世,德川幕府統治走到了盡頭。1868年1月,末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孝明天皇之子睦仁繼承皇位,改年號為「明治」,同時發布「王政復古」詔書。從此,天皇重新回到了政治舞台的中心。

  1868年11月,明治天皇將都城由京都遷往江戶,同時將江戶改名為東京。遷都東京後,明治政府大張旗鼓地開始了資產階級改革,這就是日本歷史上重要的「明治維新」。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不再是任由列強欺辱的封建小國,而是本身成為了帝國主義列強之一。對沙皇俄國的宣戰以及取得日俄戰爭的最後勝利,使日本的野心急速膨脹,最終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

  1926年,大正天皇沒,皇太子裕仁登基,改年號「昭和」。昭和時代初期,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擴張大規模展開。1931年(昭和6年)秋,「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侵佔我國東北。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軍挑起「蘆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同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佔領南京,發動長達6周、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約30多萬中國軍民慘死在侵略者的屠刀之下。1941年(昭和16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系列戰爭,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的人民帶來地獄般的災難,同時,日本人民也承受著戰爭所帶來的苦難。而昭和天皇裕仁,對於這一系列戰爭的發動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製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

  1989年1月7日清晨,昭和天皇去世,前半段伴隨著戰爭的陰影,後半段構建了日本繁榮的基礎的昭和時代降下帷幕。同日,皇太子明仁繼位,改年號「平成」。

序號
在位時間(西曆)
謚 號
年 號

101 1412 – 1428 稱光天皇 正長
102 1428 – 1464 後花園天皇 永享、嘉吉、文安、寶德、享德、康正、長祿、寬正
103 1464 – 1500 后土御門天皇 文正、應仁、文明、長享、延德、明應
104 1500 – 1526 後柏原天皇 文龜、永正、大永
105 1526 – 1557 後奈良天皇 享祿、天文、弘治
106 1557 – 1586 正親町天皇 永祿、元龜、天正
107 1586 – 1611 後陽成天皇 文祿、慶長
108 1611 – 1629 後水尾天皇 元和、寬永
109 1629 – 1643 明正天皇(女)
110 1643 – 1654 後光明天皇 正保、慶安、承應
111 1654 – 1663 後西天皇 明歷、萬治、寬文
112 1663 – 1687 靈元天皇 延寶、天和、貞享
113 1687 – 1709 東山天皇 元祿、寶永
114 1709 – 1735 中御門天皇 正德、享保
115 1735 – 1747 櫻町天皇 元文、寬保、延享
116 1747 – 1762 桃園天皇 寬延、寶曆
117 1762 – 1770 後櫻町天皇 明和
118 1770 – 1779 後桃園天皇(女) 安永
119 1779 – 1817 光格天皇 天明、寬政、享和、文化
120 1817 – 1846 仁孝天皇 文政、天保、弘化
121 1846 – 1866 孝明天皇 嘉永、安政、萬延、文久、元治、慶應
122 1867 – 1912 明治天皇 明治
123 1912 – 1926 大正天皇 大正
124 1926 – 1989 昭和天皇 昭和
125 1989 – (明仁) 平成

日本戰國武將綽號與稱號一覽表

本多重次  ——鬼作左
波多野宗高 ——丹波鬼
保科正俊  ——槍彈正
北條氏康  ——相模的獅子
北條綱成  ——地黃八幡
赤井直正  ——丹波的赤鬼
柴田勝家  ——破竹柴田
池田輝政  ——姬路宰相
長野業正  ——上州猛虎、上州的黃斑
長宗我部元親——姬和子、土佐之能人
長阪信政  ——血槍九郎
德川家康  ——海道第一弓
渡邊守綱  ——槍之半藏
大寶寺義氏 ——惡領主
島津義弘  ——鬼石曼子
稻井教業  ——青鬼
大久保長安 ——天下總代官
島左近   ——鬼勝猛
服部半藏  ——鬼之半藏
豐臣秀吉  ——殺生關白
飯富虎昌  ——甲山的猛虎
富田重政  ——越後名人
高阪昌信  ——逃彈正
古田重然  ——織部
溝尾茂朝  ——庄兵衛
鬼小島彌太郎——鬼小島
後藤信康  ——黃後藤
戶澤盛安  ——夜叉九郎
今川義元  ——東海巨人
金地院崇傳 ——黑衣宰相
九鬼嘉隆  ——海盜大名
加藤清正  ——虎加藤
崛尾吉晴  ——佛茂助
井伊直政  ——井伊的赤鬼
可兒才藏  ——竹草之才藏
瀧川一益  ——重炮手
立花道雪  ——雷之化身、鬼道雪
鈴木重秀  ——雜賀孫市
龍造寺隆信 ——肥前之熊
馬場信房  ——不死的鬼美濃
名古屋山三郎——日本第一槍
毛利元就  ——西國之雄
南天坊天海 ——黑衣宰相
片倉重長  ——惡鬼
薄田兼相  ——橙武者
秋山信友  ——武田軍的猛牛
前田利家  ——槍之又左
森長可   ——鬼武藏
十河一存  ——鬼十河
上泉信綱  ——劍聖、上州第一槍
上衫謙信  ——越後之龍、軍神
松野重元  ——主馬
山中鹿之介 ——出雲之鹿
陶晴賢   ——西國無雙的大將
武田信玄  ——甲斐之虎
小幡虎盛  ——鬼虎
新納忠元  ——鬼武藏
香西佳清  ——盲目大將
羽柴秀吉  ——猴子
原虎胤   ——美濃夜叉
伊達政宗  ——獨眼龍
真壁氏干  ——鬼真壁
佐久間盛政 ——鬼玄蕃
佐久間信盛 ——撤退佐久間
足利義輝  ——將軍劍聖
正木時茂  ——槍大膳
最上義光  ——出羽之驍將
齋藤朝信  ——越後之鐘馗
齋藤道三  ——蝮蛇
織田信長  ——尾張大傻瓜、第六天魔王
織田信秀  ——尾張之虎
真田幸隆  ——攻彈正
真田昌幸  ——正後雙能之士
真田幸村  ——日本第一武士
佐竹義重  ——鬼義重
佐佐成政  ——北陸孤狼

集體稱號:(以下以稱號的音序為順)
八浜七本槍 ——粟井正晴、岸本惣次郎、國富貞次、小森三郎右衛門、宍甘太郎兵衛、能勢賴吉、馬場職家
八代十三人眾——奧野越前守、高橋駿河守、東織部、東主馬、東四郎左衛門尉、東縫殿助、松木左馬頭、蓑田出雲守、蓑田紀伊助、蓑田信濃入道、宮原內記、宮原縫殿助、村山越前守
北條三家老 ——松田憲秀、大道寺政繁、遠山綱景
北條五色備 ——笠原康勝(白備)、多目周防守(黑備)、富永右衛門尉(青備)、北條綱高(赤備)、北條綱成(黃備)
北條八老  ——松田憲秀、大道寺政繁、遠山綱景、笠原康勝、多目周防守、富永右衛門尉、北條綱高、北條綱成
村上八人眾 ——西條義忠、森村清秀、信田隆生、屋代道齋、鹽崎八郎、五加重成、石川高清、高阪范重
大坂城七將星——真田幸村、長宗我部盛親、木村重成、後藤又兵衛基次、明石全登、毛利勝永、大野治房
大坂七手組頭——青木一重、伊東長次、中島氏種、野野村吉安、速水守久、堀田盛重、真野賴包
德川三傑  ——本多忠勝、神原康政 、井伊直政
德川四天王 ——酒井忠次、本多忠勝、神原康政 、井伊直政
德川十六神將——酒井忠次、本多忠勝、神原康政、井伊直政、松平康忠、內藤正成、平岩親吉、鳥居元忠、大久保忠世、服部半藏、高木清秀、米津常春、渡辺守綱、鳥居忠廣、大久保忠佐、蜂屋貞次
島津四兄弟 ——島津三郎左衛門義久、島津又四郎義弘、島津又六郎歲久、島津又七郎家久
大友雙璧  ——立花道雪、高橋紹運
豐臣五大老 ——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輝元、宇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隆景死後由上杉景勝擔任)
豐臣三中老 ——生駒正親、堀尾吉晴、中村一氏
豐臣五奉行 ——淺野長政、石田三成、前田玄以、長束正家、增田長盛
豐後三老  ——吉岡長增、吉弘監理、臼杵監速
肥前三城七騎——今道純近、大村純辰、朝長純基、朝長純盛、藤崎純久、宮原純房、渡邊純綱(又稱為大村家七勇士)
府中三人眾 ——前田利家、佐佐成政、不破光治
鍋島三生  ——鍋島信生(直茂)、石井生札、下村生運
岡崎五人眾 ——天野貞有、石川忠輔、植村新六、內藤義清、林藤助
海赤雨三將 ——海北綱親、赤尾清綱、雨森彌兵衛
黑田雙璧  ——母里太兵衛友信、後藤又兵衛基次
黑田八虎  ——井上之房、栗山利安、黑田一成、黑田利高、黑田利則、黑田直之、後藤基次、母里友信
黑田二十四將——黑田利隆、黑田利則、黑田直之、栗山利安、堀正儔、益田正親、母里友信、野村佑勝、野口一成、後藤基次、黑田一成、久野重勝、井上之房、菅正利、小河信章、桐山信行、林直利、吉田長利、村田吉次、竹森次貞、衣笠景延、三宅家義、毛屋武久、原種良
會津四家老 ——佐世、富田、平田、松本
加藤清正十六將——加藤輿右衛門、加藤右馬允、加藤清兵衛、角(右邊添一「鳥」字)平次、龍造寺又八、庄林隼人、貴田孫兵衛、吉村吉左衛門、山內甚三郎、九鬼四郎兵衛、天野助左衛門、木村又藏、森本義太夫、齋藤主水、赤星太郎兵衛、飯田覺兵衛
賤岳七本槍 ——福島市松正則、加藤虎之助清正、加藤孫六嘉明、肋阪甚內安治、片桐助作且元、平野權平長泰、糟屋右衛門尉武則
立花四天王 ——由布惟信、十時連貞、安東家忠、高野大膳
六角義賢六宿老——蒲生賢秀、後藤秀勝、近藤貞治、平井定武、三雲成持、目賀田綱清
蘆名四天王 ——佐世種常、富田滋実、平田盛范、松本舜輔
利休門三人眾——蒲生氏鄉、細川忠興、芝山宗綱(監物)
利休七哲  ——蒲生氏鄉、細川忠興、高山重友、古田重然、芝山宗綱(監物)、瀨田伊繁、牧村利貞
龍造寺四天王——成松信勝、百武賢兼、江里口信常、木下昌直(或円城寺信胤,有爭議)
六角兩藤  ——後藤賢豐、進藤賢盛
美濃三人眾 ——安藤守就、稻葉一鐵、氏家卜全
美濃四人眾 ——安藤守就、稻葉一鐵、氏家卜全、不破光治
毛利兩川  ——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
毛利四武士 ——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口羽通良、福原貞俊
毛利五奉行——赤川元康、粟屋元親、桂元忠、國司元相、兒玉就忠
毛利十八將 ——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口羽通良、福原貞俊、穴戶隆家、吉見正賴、天野隆重、桂元澄、兒玉就忠、志道廣良、粟屋元秀、赤川元助、熊谷信直、粟谷元親、國司元相、井上元兼、飯田元親、渡辺左衛門
那須七騎  ——蘆野氏、伊王野氏、大關氏、大田原氏、千本氏、那須氏、福原氏
尼子新宮黨 ——尼子國久、尼子誠久、尼子豐久、尼子敬久
尼子三傑  ——熊谷新右衛門、立原久綱、山中鹿之介
尼子七馬士 ——馬井汲之助、馬飼舍人、馬川渡之助、馬路走之助、馬冢登之助、馬山翔右衛門、馬木彥右衛門
尼子九牛黨 ——牛井谷右衛門、牛尾幸清、牛岡草之助、牛飼糖右衛門、牛川飛右衛門、牛田源五兵衛、牛田鋤右衛門、牛尿踏右衛門、牛引夫兵衛
尼子十旗  ——赤穴光清、牛尾幸清、大西氏、熊野久家、神西三郎左衛門、諏訪部(三刀屋)久扶、馬來(真木)氏、松田誠保、三澤為幸、米原綱寬(又稱為「尼子十砦」)
尼子十助(介)——秋上伊之助、植田稻葉之助、大谷豬之助、柴橋大力之助、高橋渡之助、寺本生死之助、早川鯰之助、深田泥之助、山中鹿之介、橫道兵庫之助
尼子十勇士 ——山中鹿之介、早(今)川鯰之介、藪中荊之介、秋宅庵之介、橫道兵庫之介、寺元(本)生死之介、尤道理之介、植田早稻(苗)之介、深田泥之介、小倉鼠之介(根據《戰國百科》記載)
蒲生十三勇士——赤座隼人、谷崎忠右衛門、上阪左文、生駒彌五左衛門、阪源次郎、安藤將監直重、上阪源之丞、本多三彌正重、橫山喜內、林五郎左、上野田主計頭、儀俄忠兵衛、後藤喜三郎高治
淺井四翼  ——磯野員昌、大野木國重、野村定元、三田村休俊
清洲三奉行 ——織田信秀、織田因幡守、織田藤左衛門
謙信雙璧  ——柿崎景家、甘糟(粕)景持
三島村上水軍——能島(村上武吉)、來島(來島通康→來島通總)、因島(村上吉充)
三國司   ——伊勢北田氏、土佐一條氏、飛彈姊小路氏
三河三奉行 ——天野康景、高力清長、本多重次
三好三人眾 ——三好長逸、三好政康、岩成友通
攝津三守護 ——池田勝正、伊丹親興、和田惟政
山名四天王 ——田結庄是義、太田垣輝信、垣屋續成、八木豐信
三山城   ——竹腰正信、直江兼續、橫山長知
上田七本槍 ——朝倉藤十郎宣政、齋藤久右衛門利信、鎮目半次郎惟明、什左次右衛門久正、戶田半平光正、中山助六郎照守、小野次郎右衛門忠明
矢中七騎  ——秋山逢殿助、大澤備後、栗原內記、長嶋因幡、福島嘉兵衛、真下下野、松本九郎兵衛(又稱「和田七騎」)
筒井左右近 ——島勝猛(左近)、松倉重信(右近)
桐生七騎  ——芥川能登、荒蒔式部、小曾根筑後、高草木筑前、東宮民部、松島淡路、松島式部
田山七武士 ——伊丹總堅、長續連、溫井總貞、游佐續光、游佐宗円、平總知、三宅總廣
天下三秀  ——明智光秀、羽柴秀吉、松永久秀
天下七兄弟 ——稻葉正成、可兒才藏、辻小作、谷衛友、中黑道隨、丹羽山城、渡邊勘兵衛
土佐七雄  ——長宗我部、香宗我部、吉良、本山、安芸、津野、大平
武田三彈正 ——高阪昌信(逃彈正)、真田幸隆(攻彈正)、保科正俊(槍彈正)
武田四名臣 ——馬場信房、內藤昌豐、高阪昌信、山縣昌景
武田二十四將——武田勝賴、武田信繁、武田信廉、穴山信君、高坂昌信、馬場信房、真田幸隆、原虎胤、內藤昌豐、原昌胤、秋山信友、板垣信方、山本勘助、三枝守友、小幡虎盛、真田昌幸、飯富虎昌、橫田高松、山縣昌景、土屋昌次、多田滿賴、甘利虎泰、小山田信茂、小幡昌盛
武藏四家  ——成田氏、玉井氏、奈良氏、別府氏
武藏七黨  ——豬俁黨、私市黨、兒玉黨、丹黨、西黨、村山黨、橫山黨
小豆坂七本槍——織田孫三郎信光、織田造酒丞信房、佐佐孫介勝重、佐佐隼人正政次、岡田助左衛門重善、下方左近貞清、中野又兵衛一安
蟹江七本槍 ——阿(安)部忠政、大久保甚四郎忠員、大久保治右衛門忠佐、大久保新八郎忠俊(利)、大久保新十郎忠世、杉浦八郎五郎鎮貞、杉浦物左衛門鎮榮
西美濃十八將——相場國信、衣斐光兼、揖斐光親、岩手道高、輕海光顯、國枝正則、郡家光春、小柿長秀、小彈正國家、高橋治平、竹越守久、竹中半兵衛重治、所信國、林道政、船木義久、松山正定、八居國清、山岸光信
信濃的四大將——木曾義昌、村上義清、小笠原忠實、諏訪賴忠
小倭七人眾 ——稻垣氏、臼木氏、岡村氏、小泉氏、堀山氏、滿賀野氏、吉懸氏
新陰流四天王——丸目藏人佐長惠、柳生但馬守宗嚴、穴澤凈賢、匹田文五郎
一乘谷四奉行——朝倉景連、前波景定、小泉長利、河合吉統
伊賀上忍三家——服部家(服部保長,即服部半藏正成之父)、藤林家(藤林長門守保豐)、百地家(百地丹波守)
越後十七將 ——甘糟(粕)近江守景持、荒川伊豆守、飯盛攝津守、宇佐美定行(盈?)、鬼小島彌太郎、柿崎景家、唐崎左馬之介、齋藤朝信、田(右邊添一「鳥」字)山周防守、神藤出羽守、高梨政賴、直江兼續、直江景綱、永井丹波守、本庄繁長、毛利上總介、桃井贊岐守
宇喜多三老 ——長船貞親、岡利勝、戶川秀安
姊川七本槍 ——渡邊金大夫、門奈左近右衛門、伊達輿兵衛、伏木久內、中山是非之助、吉原又兵衛、林平六
最上八盾  ——天童氏、飯田氏、尾花澤氏、盾岡氏、長靜氏、成生氏、延澤氏、六田氏
齋藤六人眾 ——安藤守就、氏家卜全、竹越尚光、長井衛安、日根野弘就、日比野清美
真田十勇士 ——根津甚八、三好清海、海野六郎、三好伊三、覽十藏、霧隱才藏、猿飛佐助、望月六郎、穴山小助、由利鐮之助
織田雙璧  ——明智光秀、羽柴秀吉
織田四天王 ——柴田勝家、羽柴秀吉、明智光秀、瀧川一益
織田四家老 ——羽柴秀吉、丹羽長秀、柴田勝家、佐久間信盛(歌謠分別稱之為:木棉藤吉,米五郎左,勇敢柴田,倚重佐久間)
織田五奉行 ——菅谷長賴、長谷川秀一、福富秀勝、堀秀政、矢部家定

日本簡史

日本國起源

約公元1世紀,日本各地有100多個小國(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外交關係)。後來,這些小國逐漸得到統一。

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家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的範圍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

於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國家才得以統一。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實年代作出準確的判定。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西曆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古代

繩文時代

從洪積世起,日本列島上就有人類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種及日語原型的形成則被認為是1萬年前至公元前3世紀前後的繩文時代。當時,人們數人或十人一戶居住在豎坑式草屋,以狩獵、捕撈及採集為生,構成了貧富與階級差別的社會。

彌生時代

公元前3世紀,水稻種植和金屬器具使用技術由朝鮮轉入九州北部。稻作技術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它擴大了生產,產生了貧富等級之差,使農村共同體趨向政治集團化。農耕帶來的信仰、禮儀、風俗習慣也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古墳時代

公元4世紀中期,大和政權統一了割據的小國。隨著國家的統一,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古墳廣大到各個地方。這個時期是中國許多知識和技術傳入日本的時期。4世紀,大和政權吸引了大陸的高度物資文明。到了5世紀,來自朝鮮半島的外來人(歸化人)帶來了鐵器生產、制陶、紡織、金屬工藝及土木等技術。同時已開始使用中國的漢字。6世紀,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傳入日本。

7世紀,聖德太子致力於政治革新,並以「大化革新」為契機,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時更加積極地攝取大陸文化。至9世紀末期先後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奈良時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現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來了律令國家的興盛時期。但是,此時農民貧困、遊民增加,由於莊園擴大而導致公地公民制的實質上的崩潰等,矛盾開始暴露出來。

這個時期由於國家極力保護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別是佛教美術開始繁榮起來。如7世紀初期開創日本佛教文化的飛鳥文化;7世紀後期獨具一格的白鳳文化;8世紀中葉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響下以寫實手法體現人類豐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與佛教美術相媲美,這個時期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萬葉集》。《萬葉集》收集了8世紀中葉前約400年間,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約4500首和歌,如實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樸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現在還保存著的日本最古老的歷史書籍《古事記》(712年)最古敕撰歷史書《日本書紀》(720年)、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751年)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文化遺產。

平安時代

8世紀末,日本將都城移至平安京(現在的京都市),試圖重建律令體制。但由於公地公民制的崩潰,國家陷入了財政困難。894年派出最後一批遣唐使後便告終止,就此不在大量攝取大陸文化。

10~11世紀,藤原氏壟斷政權,以莊園為經濟基礎,勢力最為強盛。但是,由於地方政治的混亂,導致治安混亂,武士集團強大起來。到11世紀末,為對抗藤原開始實行「院政」(指日本平安時代後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執政)。於是,武士進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時代以中國文化為特色。9世紀時受唐朝影響,密教和漢學方面的弘仁、貞觀文化還十分繁榮。但是10世紀後與大陸的直接交流斷絕後,便產生了日本獨特的貴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10世紀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11世紀初)、隨筆《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後)等等一批文藝作品。

日本戰國史

中世紀(12~16世紀)

鎌倉時代

12世紀末,源賴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將軍,並在鎌倉建立幕府,從此誕生了武士政權,由此產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貴族)政治的對立。13世紀後期,幕府的武士統治開始面臨困難,鎌倉幕府逐漸走上滅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過去的貴族文化為基礎,攝取宋朝時傳入日本的禪宗文化,培育了生動、寫實、樸素及獨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親鸞、日蓮等著名僧人創建了鎌倉佛教,獲得了各階層的信仰。12世紀傳入日本的禪宗受到了關東武士的重視,藝術領域也出現了新的傾向。文學方面出現了以源平合戰為背景小說《平家物語》(原作誕生於13世紀初),是日本古代軍記物語的傑出代表。

室町時代

14世紀的前半期,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穩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後,2個多世紀內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壓倒公家,處於優勢。由於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統治能力薄弱。應仁元年(1467年)一月,應仁之亂爆發,全國各地的大名紛紛而起,室町幕府遙遙欲墜,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戰國大名成了統治當地土地及人民的強而有力的獨立政權。

在文化方面,無論是貴族還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禪宗的影響。14世紀末期以金閣寺為代表的北山文化及15世紀末期以銀閣寺為代表的東山文化都十分發達。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來到日本,傳入了槍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滿生氣的時代。

近世(16~19世紀中葉)

戰國時代
(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時代)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永祿三年(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並準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信長修築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

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身亡。織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逝。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大敗西軍,建立德川政權。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戰國時代結束。

江戶時代

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將軍,在江戶(現東京)建立幕府政權,此後260多年,德川家統治全國。這段時期被稱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嚴格控制天皇、貴族、寺院神社,並費盡心計統治著支撐幕藩體制的農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就職,下令鎖國。除開放長崎、界作為對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國人來日本,也禁止日本人遠渡海外。由於閉關自守,幕藩體制迎來了安定時期。但是隨著產業的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自給自足的經營體制系崩潰,18世紀起幕藩體制開始動搖。

庶民文化是這個時期的特色。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初期的元祿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關東地方人稱京都、大阪為上方)地區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凈琉璃、歌舞伎、浮世繪、文人畫等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商人文化。

日本近代史

近現代(19世紀後期至今)

明治時代

江戶幕府末期,天災不斷,幕府統治腐敗,民不聊生。且幕府財政困難,使大部分中下級武士對幕府日益不滿。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以堅船利炮叩開鎖國達200餘年的日本國門。

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日本人逐漸認識到,只有推翻幕府統治,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才是日本富強之路。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展開了。在這場推翻幕府統治的運動中,薩摩、長州兩藩武士起著重大的作用。1868年1月3日,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維新三傑」之稱的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的領導下,成功發動政變,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並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詔書。這就日本歷史上的「明治維新」。日本從此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並改名為東京。之後從政治、經濟、文教、外交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日本國力逐漸強大。後來在甲午中日戰爭(日本方面稱「日清戰爭」)及日俄戰爭中打敗中國北洋艦隊,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日本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一。

大正、昭和時代

與明治時代取得的歷史性進一步相比,大正天皇被稱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政績還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為腦病所困,最後被迫讓權療養,由裕仁親王攝政。

1926年,裕仁登基,年號「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時代前30年,對於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來說,是黑暗的30年。這時的日本政府致力於侵略擴張。1931年(昭和6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侵佔中國東北。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軍挑起「蘆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昭和16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時期,不僅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痛苦的困難。這是日本歷史以及中國關係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製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

1972年(昭和47年)7月,田中角榮出任日本首相,開始執行「多邊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訪華,於9月29日與周恩來總理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兩國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78年10月鄧小平副總理應邀訪問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條約正式生效。中日兩國關係從此趨於正常化。

1989年(昭和64年,平成元年),昭和天皇病沒。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號為「平成」。

===================================
圖文版權所有,不得擅自轉載。

平成17年6月以前日記之說明

註明:該說明補充於平成28年,目的在於說明該博客中日記的起始時間。
該博客的日記時間為平成17年6月至今,6月以前之日記因採用紙質(非電子版),無法進行文字發表。
因此暫時不予公開,紙質日記的大致內容可參閱編號[130218]之日記。

======
kujou_r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