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温家宝在剑桥演讲遭遇飞鞋的事件已连续几日位居新闻头条,国内也有很多网民纷纷表示支持温总理,并对肇事者表示了强烈谴责。而本人对于此次事件也有些自己的看法,是为此文。
对于国内的报道,我想大家也应该都看了或听了无数遍。刚才打开网易看见的也仍然是相关报道:警方将起诉肇事者暴力犯罪。有人敢向我们的亲民总理掷鞋子,国人义愤填膺也算合乎常理,但是在没有了解肇事动机的情况下,称其为暴力犯罪,并引发民众对肇事者的大规模指责,是否有点不恰当呢?
那么肇事者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呢,本人的观点可能要和我们亲爱的官方媒体唱个反调。在拿出结论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个事件的始末。也许很多只看国内媒体的朋友并不知晓这个事件的全部过程,虽然国内各大官方媒体的叙述都说明了事件始末,但那些新华社的通稿却实际是有末而无始的。国内的报道在描述骚乱开始的时候,仅仅以“该男子高声叫嚷”的字眼描述,却并没有说明男子叫嚷的具体内容。
但是当我看了国外媒体的报道,却终于觉得真相大白,也基本明白了肇事者的动机。原来国内的报道,恰恰是删除了肇事男子叫嚷的那句话。而事件始末应该是这样:
当天,温家宝在剑桥大学进行演讲,演讲的题目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当温家宝演讲快要结束时,一位剑桥大学的学生站起来,高声道:“剑桥大学怎么能拜倒在这个独裁者脚下?”(英国BBC的中文翻译)当温家宝想继续演讲时,突然一只鞋飞到距离他只有大约一米的地方,现场再度哗然,有人高声谴责肇事者,保安人员将其带出会场。温总理随即说:“老师们,同学们,这种卑鄙的伎俩阻挡不了中英两国人民的友谊。”这就是本人总结的事件全过程。
虽然肇事者只说了一句话,但这句话确实很不当,甚至很难听。他的原话是“How can the university prostitute itself with this dictator?”看原文,这个学生用的是prostitute一词,原义是“妓女”,把它翻译成“出卖自己”则更接近原义。问题是在他看来,剑桥出卖或者做错了什么呢?据本人分析,这其中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致。
在西方国家,一个讲座或者一个课程在即将结束的时候必有提问这一环节,学生们可以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并解决。而西方国家的政治家演讲更是如此,大学演讲是政治家表现自己的口才最佳场合,争取青年就是争取未来。所以,一般西方政治家在演讲后,还会安排提问时间,以拉近与学生的关系。
中国领导人出访,也学会到大学演讲,而且要到最好的大学。江泽民到美国,就选择哈佛大学,到英国,就选剑桥。他总是一半时间用英文讲、一半时间用中文讲,但表演完了就结束,从不安排提问。这次温家宝也跟江泽民一样,只是单讲,没有提问。为何一位国家总理出访四国,并在剑桥大学发表演讲,却不能在演讲结尾安排出提问时间。
虽然我们无法判断该位男子到底想要发表什么问题,也许是有关演讲的提问,也许是借机发表纯粹针对校方的抗议。但是我想,假如这次演讲也安排了提问时间,这个学生很可能在那时再给校方提出抗议,而不一定会打断温家宝的演讲。如果像中国外交部说的那样,他是“极力干扰秩序”,他完全可以在温家宝演讲开始时就干扰,那样效果不是更好吗?事实上,他是在温家宝演讲到最后两三分钟时才起身抗议的(温家宝演讲全文5000字,此时他已讲到4870字处)。这是因为,他主要抗议的对象并非温家宝,而是剑桥大学校方。
好了,以上便是本人对此事件的思考以及得出的肇事动机结论。我们在大加声讨肇事者的时候,是否应该思考这次事件得到的经验呢,我们的领导是否可以在以后的演讲中安排出提问时间呢。
此外,演讲飞鞋事件也并非第一次,布什遭遇飞鞋事件的时候说:“我看到那是一只十号尺寸的鞋。”而温家宝遭遇飞鞋之后却说:“这种卑鄙的伎俩阻挡不了中英两国人民的友谊。”这也同样表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因为在中国,政治演讲是严肃认真的,而西方则更加幽默和诙谐。当温家宝的演讲结束的时候,受访的剑桥学生有人表示演讲整体很平实,没有出彩的部分。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下如何借鉴西方政治演讲的经验呢?
而在看到新闻的时候,我们的网友们是否应该在义愤填膺的同时有着自己的独立思考呢?
注:以上文章仅表个人观点,请各位读者见仁见智。
====================
L&L八卦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