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04]只見民進人 不見民進魂

  提示:本文泛綠,憤青迴避!
  陳雲林訪台,面對著重重保護以外的無數反對者的呼聲和抗議,他回應說「看到了,聽到了」。這本是在野黨的天賜良機,可是這種時刻,只看到蔡英文與陳水扁一致的「緬懷蔣介石」,拿著蔣介石的「教條」在叫囂,誰還相信蔡英文與民進黨還能有明天?
  如果不是用台語發音、如果不是看到蔡英文和蘇貞昌拿起麥克風,真讓人懷疑那些一路緊跟陳雲林的抗議聲浪是來自最擁戴蔣介石、色彩深藍的「愛國同心會」。
  面對這些「嗆聲」,陳雲林說他「看到了,聽到了」,問題是,陳雲林看到了什麼?是看到一片「青天白日滿地紅」、是聽到一股股「消滅GF」、是見到一幕幕的「殺Z拔M」。還是,看到了一群台灣版的「阿Q」,正在大搞「精神勝利法」。
  再者說,陳雲林能透過民進黨的抗議能「聽」和「看」到什麼?是要陳雲林想起蔣介石在當年和共產黨殊死斗的血腥殘酷嗎?是要陳雲林也回想起國民政府在大陸時代的貪污腐敗嗎?還是要陳雲林重起那個對抗年代中,中國大陸的「解放台灣」?
  一片片國旗、一聲聲GF,這種早就被多數台灣人丟進垃圾桶的言行,口口聲聲「蔣介石是元兇」的民進黨竟然還「奉為圭臬」捧在手中當寶貝?更荒謬的是,民進黨拿著「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口口聲聲要「護主權」,豈不是代表民進黨心中的「主權」竟是「中華民國」?既然如此,還要追求什麼台灣獨立?台灣的國名,不正是「中華民國」,民進黨竟然群起「保衛中華民國」了,不但搶了「愛國同心會」的招牌,也和宿仇「新黨」搶代言權。
  還不荒謬到讓路人掩口而笑嗎?
  才在半年前,民進黨沒有失去江山前,在2007年到今年3月,陳水扁帶著民進黨發動了數百天的「去蔣」,搞到社會風聲鶴唳,陳水扁還譏諷蔣介石與蔣經國「躺在慈湖沒代志做」。如今,蔣介石在慈湖的陰間真有知的話,豈不該大笑!
  陳雲林登台,本來就該是在野黨發揮的好舞台,但民進黨卻失去了領導力,失去了創造論述的本領,只會捧著蔣介石的屍骨與教條,反而更突顯了一個事實:民進黨將死!
  一個政黨所以會沒落,最大的原因,是它失去了思想上的力量,當沒有了思想,它就註定了祇剩下例行化的權力,連帶地,它連最起碼的道德性也告失去。最後,被極端主義所綁架,失去了原本感動人之「黨魂」。這個黨內一堆人除了權力之外,再也沒有了其它。
  當政黨只剩下權力,崩壞,就是一條命定的不歸路!蔣介石領軍的國民黨曾經如此,現在的民進黨再度印證了這鐵律。曾經,面對著威權的舊國民黨,從黨外崛起的民進黨,就是個充滿號召力與感動力的力量。問題是,那個曾經讓人感動的「民進黨」,到哪兒去了呢?在歷史中,讓我們看到了弔詭、錯愕與諷刺。當年黨外與民進黨上街頭,他們爭的都不是民進黨人的「權力問題」,他們所談、所爭,是台灣人的「權利問題」。這才是民進黨的「黨魂」。
  在那個街頭狂飆的年代中,台灣一直充滿著自信,雖然國民黨保守派恫嚇說:「過度民主會造成騷動」、「黨外人士其實是『失意政客』反撲」、「會影響經濟」、「會讓中共趁機攻打台灣」,但社會都知道這是「鬼話」,那個年代,台灣經濟邁向了更高峰、政治民主化,老賊退職了,社會也沒動蕩。那個年代,大家有的是信心,知道能靠每個人民的努力,台灣,明天會更好。
  現在,舊國民黨的「鬼話」,竟然出自民進黨人之口!悲哀,莫此為甚。
  在這樣的信心中推波助瀾下,創黨才十四年,民進黨因為自由鬥士們的血淚播種,和民主先鋒們的耕耘努力,在二○○○年,陳水扁和民進黨完成了政黨輪替的功業。卻在二十歲「成年禮」前夕,民進黨陷入了空前的危機,因陳水扁和他的親信家族紛紛被指控捲入「貪腐」風暴之中,從街頭起家的民進黨,卻為了「鞏固領導中心」,和施明德發起的「反貪腐倒扁」運動形成了對立的僵局。
  怕是鬥士早,早已墮落成權力的俘虜了吧。
  陳水扁和民進黨,目前更急著想要緊抓一群基本群眾當成自己的資產,走向以基本教義派靠攏的方式,加速了民進黨困入「版塊」魔咒的隧道中,民主機制與法治規則變了調,從原本充滿開創性的活力,慢慢定型化,進而僵化,終於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權力分配無聊過程。
  問題是,「版塊選民」,不考慮政黨的階級屬性、不考慮政黨提出的政策方向、不考慮候選人的素質與能力,「版塊選民」堅定地只選一個政黨,或一個領袖,且狂熱而積極地追求自己支持的領袖得到更大的權力、更多的資源。
  民進黨的形勢已日益嚴峻,內外交困之局已難避免,而內部的民粹威權也將更趨明顯,在內困外困交煎之下,危機也將更甚,最後捆綁民進黨的,就是這種版塊的極端派主義,讓民進黨動彈不得。
  在這樣的時刻,惟有一個有創意、能開放、有遠見的政治勢力再度興起,才是民進黨免於危殆的唯一機會。問題是:忙著內鬥的民進黨領導菁英,還分得出力氣,來處理這樣的此等問題嗎?

  註:上文多數段落援引自台灣《野武士周報》,因迴避需要有刪減。

==========
L&L八卦新聞中心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